共同舰队与中苏分裂

按:这是我之前发在知乎上的系列文章,有朋友留言说看不到了,整理并补写之后发出。


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中苏联合舰队”是不准确的说法,在2010年左右之后应该弃用。

沈志华在2002年发表的论文中使用了“联合舰队”,题目和注释如下:

但在2011年出版的《中苏关系史纲》增订本中,同样由沈志华撰稿的第二篇第八章第二节,采用了“共同舰队”,与之相对应的注21恰恰与上面的注释反了过来。

这个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在2000~2010年间,官方公开了一大批正式材料,对专有名词进行了全面的校订。除了因为某些学者的固有习惯之外,此后写成的材料都应该使用“共同舰队”的说法。毛年谱全九卷中,正文提及“联合舰队”共有4条(5次),全部指林立果的那个武装起义组织。


回归正题,先来看两个基本逻辑:

  1. 事后的解释不可全信,而当时的反应才真实。不管毛在1959年之后多么臭骂“共同舰队”,但是在1958年7~8月当时,毛对该事件的处理结果是满意的。
  2. 损害国家利益和“伤害某些人感情”需要区别对待:

我曾说过:知识分子的知识是好的,但是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实在是令群众厌恶。放在这里也是一样,苏联帮助中国,中国欢迎,可是苏方人员的“丑恶嘴脸”令中方人员厌恶,而这些中方人员恰恰又掌握着决策权。那么国家利益和“人民感情”就发生了矛盾。

显然,苏联帮助中国防空,中国是受益方,与此相比协定本身没有中文文本实在是鸡毛蒜皮。但是就是因为“伤害感情”,合作就开始变得别扭。苏联方面并没有要侵犯中国主权的主观意愿,但是“被伤害感情”的中方却把苏方“粗暴态度”视为了侵犯主权。


作为共同舰队事件的前文,长波电台事件就反应了这个情况。

首先,合作建立长波电台是中苏双方的共同诉求。

但是在洽谈过程中,苏方始终坚持共同出资,共同使用;而中方始终坚持自己掏全资,苏联派专家指导,情报和信息可交苏方。因为当时中国海军潜艇力量仍很薄弱,核潜艇更是遥遥无期,如果长波电台日后投入使用,肯定是苏方使用为主。所以中方这个方案有点类似于售后回租模式,先把所有权捏在手里,苏联以技术换使用权。

究竟为什么要坚持全资呢?传统的解释是苏联有在中国建立军事基地的企图,毛敏锐的察觉到了并予以坚决抵制。我不认同这个看法,苏联当时并没有表现出对在华设施所有权的兴趣。就算苏联有侵犯中国主权的意图,毕竟定址在中国,日后以中国的政治智慧也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其根源在于,中方已经受够了在中苏合作中高低有别的现象,试图利用全资建设长波电台来扭转这种不平衡。上文已经提到了朝鲜战争之后中国在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地位提高,朝鲜停战之后经济也在恢复,在这时虽然总体上不富裕,但是几亿卢布还掏(贷)得起。这是一种长期在“丑恶嘴脸”压抑之下的情绪反弹。通俗地讲,你总把爷当孙子,这下爷掏钱了,你以后把态度放好点。中方在技术上有求于苏方,那就必须要在出资上占据有利地位,以帮助苏联“摆正自己的位置”。

不从这个角度出发,很难解释为什么中方一定要坚持全资。如果苏联试图部分出资建立长波电台就是侵犯中国主权,那类似事件实在是多了去了,例如苏联专家几乎决定了中国此次工业化进程的所有细节,而中方掏的费用完全是“友情价”;以火车皮计的技术资料中方就掏了个复印费。怎么不见中方给苏联专家再涨点工资或是照价支付技术转让金呢?

所以,单从长波电台出资纷争就可以看出中苏之间争夺主动权的斗争已经开始。


1958年。

4月,海军提交了一份报告,提出急需获得苏联新式装备的技术。

6月28日,周致信赫鲁晓夫,请求海军装备技术援助。

7月21日,尤金要求会见毛,转达了赫鲁晓夫关于建立共同潜艇舰队的意见。

尤金说:赫鲁晓夫同志希望中国同志了解:苏联的自然条件使我们不可能充分发挥核潜艇舰队的作用,而中国的海岸线很长,条件很好。同时考虑到将来如果打仗的话,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美国。因此,赫鲁晓夫同志希望同中国一起商量一下,建立一支共同潜艇舰队,越南也可以参加。
毛听到这里惊诧地说:啊?!像农民搞合作社一样。
尤金说:希望中共中央派周、彭同志以及必要的助手到莫斯科,把我们的一切东西都看看,然后具体商量。
毛说:我们想叫你们帮助我们搞,但对“合作社”问题没想过,要研究一下。是否只搞“合作社”你们才干?首先要明确方针:是我们办,你们帮助,还是只能合办,不合办你们就不给帮助,就是你们强迫我们合办。我们先讨论,同意就去人,不同意,又不帮助,我们就不搞。今天这个问题不作决定。

注意我标出的黑体字,再次表明了,毛主要不是反对共同舰队,而是在反对“强迫”。

7月22日,毛再次会见尤金,大发一通脾气。

除此之外,毛把自己压在心底对苏联的不满大大的发泄了一通:

你们一直不相信中国人,斯大林很不相信。中国人被看作是第二个铁托,是个落后的民族。你们说欧洲人看不起俄国人,我看俄国人有的看不起中国人。斯大林在最紧要的关头,不让我们革命,反对我们革命。在这一点上,他犯了很大的错误,与季诺维也夫是一样的。另外,我们对米高扬不满意。他摆老资格,把我们看做儿子。他摆架子,可神气了。一九四九年他第一次来西柏坡的时候,架子就很大,后来又来了几次,都是这样。我对米高扬在我们八大上的祝词不满意,那天我故意未出席,表示抗议。很多代表都不满意,你们不知道。他摆出父亲的样子。中国有它自己的革命传统,但中国革命没有十月革命也不能胜利,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也不能胜利。苏联的经验要学。普遍真理要遵守,这就是《莫斯科宣言》里所写的那九条。要学习所有的经验,正确的经验要学,错误的经验也要学。苏联人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中国人的呢?从打朝鲜战争开始的。从那个时候起,两国开始合拢了,才有一百五十六项。我们对你们是没有秘密的。我们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你们都知道,你们有一千多个专家在我们这里工作。我们相信你们,因为你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列宁的后代。我们要学习苏联,但首先要考虑到我们自己的经验,以我们自己的经验为主。

这些发言非常明确,毛在搞借题发挥,赫鲁晓夫要搞共同舰队,不同意回绝即可。但是毛却将此事上升到了“苏联看不起中国人”,“要以我们的经验为主”,“斯大林犯了很大错误”,“米高扬把我们看做儿子”这样的高度。

在这两次目前所见的谈话记录中,绝大多数语句都是毛在对中苏关系中的不平等发脾气。中方把苏方在中苏关系中的态度和做法问题视为中国受了苏联欺负。而长波电台、共同舰队等事件正好提供了契机来发泄自己长期以来受压抑的不满。绝不仅仅是所谓的争取民族平等或是国家平等。

尤金感到大事不好,赶紧解释,回去之后又给赫鲁晓夫打电话。

此时,赫鲁晓夫的反应很正常,他对毛大发脾气感到难以理解。他指示尤金赶紧再去解释。此时毛已经不见尤金了,而是安排了刘周邓见尤金(毛事先已经同三人谈过),

赫鲁晓夫仍不放心,于7月31日赶赴北京,当天就和毛进行了会谈。


先略过1958.7.31~8.3日的会谈,直接来看8.4日的联合公报。图有点小,点击放大即可。

我用红框圈出了值得关注的段落。这些段落中反复在强调“一致”、“完全一致”。那么就有趣了。毛在7.22日大大地借题发了一番脾气,7.31日赫鲁晓夫赶到北京,到了8.4日就又同归于好了,这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简单梳理一下几次会议记录:

  1. 赫鲁晓夫上来就诚恳道歉加拼命解释,“我们从来没有像中国同志想的那样试图指挥共同舰队的企图”、“这都是尤金转达有误”。把一切责任都推到了尤金身上。但其实回看尤金在7月的几次会谈纪录,并不存在什么误会。换言之,赫鲁晓夫把毛7.22日大发脾气的责任强行归为尤金的错误,试图结束这个问题。
  2. 赫鲁晓夫表示自己“很委屈”,原话:“我们没有想到毛同志竟把这个问题提高到侵犯主权的程度,你们这样看我们,让我们感到很伤心”。这显然是在摆低姿态,毛也就不好再继续发脾气了。
  3. 双方很快就在共同舰队和长波电台两个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不存在什么唇枪舌剑。

回看这些谈话记录,交锋点很明确。毛坚持认为“苏联出钱=要所有权”、“搞共同舰队=强迫我们”。赫鲁晓夫只要表明这问题根本就不存在,苏联方面从来就没有这想法,争执就进行不下去了,和解是必然的。


作为7.31~8.3日会谈的结果,中苏签订了《八三协定》《二四协定》以及关于远东防空的一系列协议。这些协议基本上满足了中方的一切要求,中国要什么苏联给什么,中国怎么提要求苏联照原样满足。试想,如果毛不对尤金大发脾气,把赫鲁晓夫叫到北京“认错”,根本就不可能达成这么优惠的协议。只是苦了尤金,59年初即离任回国,后来也退出了政治舞台。

He was recalled from China after the split between the USSR and China, which followed Khrushchev's meeting with President Eisenhower in Camp David. On his return, he blamed Khrushchev, rather than Mao, for the split, to which Khrushchev retorted: "I might remark with some justification that we were sure to have discord with any country where Yudin was sent as ambassador. Yudin was sent to Yugoslavia and we had a falling out with Tito. Yudin went to China, and we had a falling out with Mao. This is no coincidence."

以上为尤金与赫鲁晓夫的对骂。


至此,共同舰队事件本身就落幕了。谈话记录明确显示这是一次领导人在长期压抑之下的情绪爆发,这些脾气显得不着边际、借题发挥。毛这样做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

对于58年的毛来说,中国已经不再是社会主义阵营中的小兄弟,他要想办法让苏联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在政治上大大有求于中国,但是苏联上下都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态度以接受苏联地位下降中国地位上升这个现实。苏联在一些事情上姿态摆的不错,例如57年莫斯科大会上对中国的尊重,但是落到现实中,仍然无法摆脱“老子思维”。于是以毛为代表的中国领导层难以压抑自己情绪,与苏联进行了正面交锋,斯大林当老子也就罢了,好不容易把他熬死了,我现在是唯一在世的五大革命领袖,你赫鲁晓夫算哪根葱。

综合上面的分析。结论如下:

  1. 将此事视为毛奋起维护国家主权是错误的。且不说苏联根本没有侵犯中国主权的主观意愿,就算有意愿,毛的谈话记录中也没怎么控诉苏联侵犯“国家主权”、“民族尊严”了,而是在强调“苏联看不起中国人”,全是讲伤害感情。
  2. 将毛对此事的处理完全看做是其深谋远虑的结果也是错误的。毛的个人情绪色彩极为鲜明,难以抑制自己积蓄已久的愤怒情绪实属正常。没有必要将其解读为“故意吓唬尤金、赫鲁晓夫”。
  3. 共同舰队事件的结果是中苏同盟的紧密关系达到了最顶峰。但是从赫鲁晓夫的视角看,这是毛对赫鲁晓夫“讹诈”的结果。埋下了中苏分裂的祸根。随着8.23日炮击金门,中苏之间的分歧就越来越难以弥合。

说一句题外话,中方在57年大会上,反复把“以苏联为首”拿出来说事,究竟是为什么?社会主义阵营本来就应该以占有压倒性优势地位的苏联为首,这种非常明确的事情何必拿到台面上强调呢?我认为这其实就是在旁敲侧击提醒苏联:应该探讨一下以谁为首的问题了,应该正视“以中苏为首”的现实趋势了。外交辞令要多想一层。

先来明确几个问题:

  1. 苏联对于社会主义阵营其他国家掌握核武器的态度非常明确,苏联认为由自己集中掌握核武器,对阵营提供核保护伞即可,其他国家没有必要拥有核武器,因为这样既不能达到统一指挥的效果,又会加强全球核态势不确定性。所以,1957.10.15日签订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中写明的由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和导弹,是苏联对自己一贯政策的偏离,也是(苏联自认为)对中国的极大优惠。

2. 1958.8.23日炮击金门之前,毛究竟是否事先知会赫鲁晓夫,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明没有确答案,很多学者都是语焉不详。不过近年来披露了一些权威材料,包括官修《毛泽东传》,证明了毛确实是摆了赫鲁晓夫一道,赫鲁晓夫后来对此事如此愤怒也是因为被毛骗了。

另外还有苏联方面的一些佐证:

3. 再次强调,很多小朋友研究历史犯了一个最基本的错误,就是用当下视角来看历史问题。在那个时代,阵营大于国家,即所谓“外交无小事”。经常看见历史发明家们无视这个基本概念,编造一些非常可笑的段子。推荐你们读一读上面的联合公报全文,感受一下当时的氛围。


关于1958年7~8月间的赫鲁晓夫访华,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细节。那就是赫秘密来京,却公开离京。赫鲁晓夫走的时候,不但机场有盛大的欢送活动,还公开发表了联合公报,这就很奇怪了。公开来公开走、秘密来秘密走都比较正常,可是这次秘密来公开走却十分罕见。在毛的坚持要求下,赫鲁晓夫不得不同意了发联合公报且公开回苏联的方案。

8.4日联合公报中明确说明“双方在重大问题中达成了完全一致的意见”,结果8.23日中方在没有告知苏联的情况下突然炮击金门。这就把大哥卖了,美国立刻判断这是中苏合谋的战争边缘政策,苏联也不得不全力支持中国,即以一个小岛搅动了全世界。

建国之后中国做出的第一个重大战略误判就是没有估计到美国会坚决且快速的干涉朝鲜战争,而且是采取了军事冒险的手段来积极干预。这情况使得斯毛金三人的“帝国主义是纸老虎”式判断完全落空,直接让远东革命事业陷入极大危险。之后毛始终力图避免直接与美国发生冲突。在炮击金门中,尽管毛一再试图避免打到美国人,但是开炮之后,美国仍再次迅速且坚决地进行了干预。其干涉力度远超想象。解放台澎且不论,依靠炮击压迫逼蒋退出金马的希望也完全落空。


毛的战争理论体系中,有两点在解放战争中一再被验证,同时被毛引以为自豪,是其“革命导师”地位的理论基础。其一:反动派都脆弱不堪兵无斗志,只要与其坚决斗争,就将最终获得胜利;其二:帝国主义不会真心支持反动派,听见枪响就会撤退。结果在朝鲜战争中,美军诚心参与,韩军在中后期整训完成之战斗力也尚可,上述两点理论都没有得到验证,于是中国不得不开始和谈。

同样,对于金马,毛的希望是以炮击封锁之后,蒋军军心崩溃,美军也不会参与,那么就会像大陈岛一样,蒋军主动撤退,可以成功收复全部近海岛屿,结果两者均落空。金马现状就此形成。毛也不得不在事后将其目的“修正”为“调动美国”、“使其紧张”,试探和调动应该是达成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所以,炮击金门事件是试图解放金马,但中途迫于美国坚决干预以及蒋军军心未溃,不得不放弃的结果。

为了解放金马两岛冒退回延安的风险,显然是不可接受的,所以至美国明确干涉起,炮击金门已经不可能再扩大为登陆作战了。


前文已经提到了,共同舰队事件之后的《八三协定》、《二四协定》代表了中苏同盟关系的最顶峰,这是从两国技术合作和转让的角度看。如果从步调一致对外的角度看,关系顶峰出现在炮击金门之后苏联对中国提供核保护伞。此事与美国在1969年出面阻止苏联对中国的核打击对应来看非常有趣,中国也成为了唯一曾被两个世界霸主保护免受另一方核打击的国家。


最终,作为共同舰队事件的一点余音,炮击金门大大影响了当时已经形成趋势的美苏缓和,毛的战争边缘政策发挥了作用,世界革命重新被鼓舞了起来,这种违背苏联主观缓和意愿、挑战苏联领导权的做法,体现了中苏对全球局势的看法上的根本分歧,也埋下了中苏分裂的伏笔。至于毛泽东是否在和尤金发火之前就计划好了这一切,当然是没有证据的,我认为不会。毛对尤金的两次脾气既有发泄情绪的成分,也有试图进行对苏讹诈搞一点好处的成分,决心炮击金门而不告诉赫鲁晓夫应该是在赫来访之后。


至此,对共同舰队事件的探讨就此结束。以上引用的主要参考资料为《冷战的再转型》沈志华和《冷战与中国外交决策》牛军,其余就不再列出了。

通过 WordPress.com 设计一个这样的站点
从这里开始